心朝大海脚踏实地 棋道江湖行者任逍遥

  • 2019-12-14
  • 点击量:

  刘凯是个有故事的男人。

  1999年互联网兴起的时候,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,叫“雪域行者”,后来简化为“行者”。

 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,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。

  他四十多岁的人生路,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。

  完全不搭界的经历

  他十八岁由于家庭原因退学。后来在纺织厂工作了四年;他当过兵,退役后进大学学习美术设计,研究生研修广告艺术,博士时攻读先秦两汉文学;他在泛亚国际传媒工作了九年,从设计部经理到创意设计总监再到执行总经理,后来又进入国人西服有限公司,在服装业做得风生水起。

  现在,他是山东省棋类运动协会副会长,山东国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国奥棋院创始人,在棋类推广和普及的领域里深耕细作。

  在“山东国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”的基础上,2017年,他的国奥棋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。现在,他已经拥有一支百余人的队伍,学员两三千人。

位于城连广场的国奥校区

  仅在济南,国奥棋院直营十六个校区,几乎都设在商业街、写字楼或者是大型商场里。他觉得这种地方环境好,周围商家品味高,能激励自己做得更好。

  他已经说不太清楚自己是如何做起这个行业了——或许他觉得“为什么做”不重要,“怎么做”才重要——印象中,他记得自己在大学里是个体育狂热分子,足球、篮球样样精通。他的上铺兄弟喜欢围棋,于是他也受到感染。

  这是他和它最初的缘分。

  后来他做服装时赞助中国围棋队,后来又认识了中国国际象棋队。开始做棋院,他也是从围棋起步,后来才开展国际象棋。

  丰富的经历给了他开阔的眼光。

  以棋圏外来人的身份一脚踏了进来,他同样以企业化的思路来发展自己的事业:不管是俱乐部还是培训机构,都有些局限。所以我的棋院开始就是企业化管理。

  自从进入棋圈,他遇到各种排挤,也听到很多的“忠告”,告诉他“你不能这么干”,理由就是“以前没人这么干”。

  正如大家现在看到的,他按自己的思路,走出来一条路。

  江湖人的性格

  做过很多行业,职位也显赫一时,但他说:“我觉得我更像一个江湖人。”

  江湖人讲究简单。

  这次中俄青少年友谊赛,就有人劝过他不要接,因为会赔钱。

  他说他根本没考虑钱的问题。

  “以挣钱为目的做比赛,我觉得眼界有些窄”,他说他做比赛的目的,是扩大和宣传棋类运动的影响力,提升项目形象,让更多的家长进来。

国奥棋院做的比赛场面

  自从有他做比赛,山东省的省赛质量提高了一大截。不管软件还是硬件,他都尽力做到完美。

  为此,还专业成立了山东国奥赛事开发有限公司,专门有一支队伍,进行专业化操作。

  对这次比赛他也着实花了一翻心思,背景板、茶歇、礼品、奖品,包括酒店外的道旗,样样齐备。
  这是他第一次做国际比赛,他希望这是他的一个起点,以后还有更大的舞台。

刘凯在比赛现场

  江湖人讲究人情。

  在他辖下普及的学校附近,有别人开的一个培训点。某天人家找他说:“你进学校免费宣传,我在附近做培训不合适,不然我撤了吧。”刘凯说:“我因为交通各方面的原因,不能在那里做,你做是好事儿啊。”

  刘凯做过统计,目前济南市的中小学生一千六百万左右,学棋的人不足十分之一,还有太大太大的市场。

  他说他非常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人,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。因为他们使你变得更加强大。

  对自己的公司,他专门设了一份“孝心基金”,公司的每个员工的父母,每月都会收到公司几百元汇款,根据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,数额也不等。他的心愿,就是要公司替员工尽孝心。

  顺其自然的信念

  刘凯相信“水到渠成”。

  目前的培训市场上,并没有标准化教材,他拉起老师队伍自己编写教材。

  “市场上的教材要么太深,不适合孩子的特别,要么太卡通,忽略了棋本身的教育功能。我们就一点点地啃,老师们也充分发表意见,有时候碰撞还很激烈。”
  现在他们的“奥萌”教材已经面世,但只供棋院内部教学使用,不对外销售。

  刘凯是火炬接力手

  进入国奥的孩子,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水平等级,每隔三五个月就进行一次分级。

  “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就是喜欢这位老师,我们不想进行更高的学习。我说不行,我要给你的孩子教授一项技能。”

  他的心里有一片大海,他相信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,就能看到那片海。

  刘凯的学生中现在还没有李杯冠军,他说那是因为时间太短。他真正做国际象棋的培训仅仅一年有余,已经有七八百个学员了。

  “以前的世界冠军,是一个甚至几个教练带。我的想法是把学棋的环境做好,按科学方法的教育,小苗子越来越多,说不定以后就能出来世界冠军——天才也是按概率出现的。”

  不知不觉,“国奥”旗下已经有四个公司应运而生。刘凯对管理体系的设计,对公司运作的环节,有着近乎偏执的完美追求。这样子做下来,很累。

  “我真的很累,有的时候真的不想做了。”

  他还是个长跑爱好者,体力充沛,曾有过四天三夜106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经历。这样的体能会感到很累,可以想见工作量有多大。

  但他最后还是停不下来,因为这是一项育人的工作,责任很大很重。带着这份沉重走到心中那片海的时候,他会倍感欣慰。